Friday, September 4, 2009

江苏无锡灵山--降魔浮雕

降魔浮雕之一

降魔浮雕之二

降魔浮雕之三

降魔浮雕之四

江苏无锡灵山胜景之一

降魔浮雕记载着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整壁由紫铜锻造而成,宽26米,高8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相传释迦牟尼在长达六年苦行后,在菩提树下打禅静思,并发誓“若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道理,永远不离开此座”。大家可以看到雕塑中间佛祖端坐,一手触地,为“降魔印”,佛祖两面分别展示了魔王分别用权欲、财宝、美色来引诱佛祖,用诽谤诬蔑佛祖,用魔兵魔将恐吓佛祖的场景,佛祖威然不为所动,将魔王的攻击一一击溃, 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克服了金钱、权力、女色、恐惧、诽谤等等障碍,终大彻大悟,成为真正的大觉者,天地都为之震动。佛祖的前下方,土地神跪在佛祖面前,向当地猎户诉说释迦牟尼成佛的事迹。

Peace Pagoda, Nepalese Temple, Southbank Brisbane











Friday, August 14, 2009

正命

符合慈悲的谋生之道
要修习正命,必须找出一种不违背自己爱与慈悲理想的谋生方式。我们的谋生之道可能是最深层自我的表达,也可能是造成自、他痛苦的根源。
正命是我们的共业
正命不仅是个人的事,那也是我们的共业。。。我们无法成功地完全拥有正命,却可以下决心朝慈悲与减轻苦的方向前进,也可下决心帮助创造出一个正命多于邪命的社会。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Monday, August 10, 2009

正定

培养专一的心。。。

历境随缘修定
无论出现什么,我们一律欢迎,不考虑也不渴求其他任何事物,只是以全部的生命安住于当下,不论出现什么,就如此呈现在眼前,而当我们专注的对象消失了,心依然保持清明,就如平静的湖水。

击心一境修定
在击心一境修定时,我们选择某个对象并持守不放,无论共修或自修,在坐禅与行禅时,都如此修习。我们很清楚有蓝天、鸟儿,但将注意力只集中在选定的对象上。。。

我们不以定来逃避苦,禅修是为了让自己深刻地活在当下。。。

正定引生快乐,也会引生正业。我们的定力愈强,生活品质愈提升。。。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Saturday, August 8, 2009

正精进

正精进或正勤,是有助于我们体证八圣道的一种能量。。。
。。。如果我们因为坐禅或行禅方式不当,而让的身心受苦,此时的精进就不是正精进,也非以正见为基础。修行必须明智,以对佛法的正确理解为根基,不是你很努力地修行,就能宣称是修习正精进。
修习四正勤,断恶修善
感受喜悦,自发精进
转化苦为慈悲,即正精进

正业

正业是尊重生命,停止杀害
正业是促进社会公义
正业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业是正念地饮食和消费
正业的基础即是正念

Friday, August 7, 2009

正语

以正思惟而说正语

正语的基础是正思惟,言语是让思考得以发声表达的途径,一旦说出口,我们的思绪就不再属于个人私有。。。为了灌溉心中和平的种子,我们必须在行、住、坐、卧等行动中时时修习正念,有了正念,所有的念头和感受全都一目了然,且清楚每个念头对自己是有害或有益的。若继续保持正念,当念头化为言语表达出来时,我们就会知道自己正在说什么,也知道它是有用的或者会制造问题。

正念地倾听,重启沟通

深入倾听是正语的根基,倘若我们不能以正念倾听,就无法修习正语,不论说什么都不会是正念分明的,因为我们说的只是自己的现法,而非针对对方的回应。。。

学习观音菩萨,慈悲地倾听

。。。「观音」代表的是能倾听且了解世间音声(即众生在苦中哀嚎)的人,心里治疗师努力如此修习,他们满怀慈悲,静静地坐著听你说话,不评断、不批评、不谴责也不作价值判断,只是单纯地为了帮助你减轻痛苦。。。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Tuesday, August 4, 2009

正念

正念是佛法的核心。。。正念现前时,四圣谛与八正道其他要素也都会出现,当我们保持正念时,我们的思惟就是正思惟,我们的语言就是正语,以此类推;正念是一般将我们拉回到当下的力量。培养自己内在的正念,就是培养内在的佛。。。

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第一项奇迹就是活在当下,能深深感受到蓝天、花朵和孩子的微笑。。。
正念的第二项奇迹是让蓝天、花朵、孩子等其他的一切,也活在当下。。。
正念的第三项奇迹是滋长你作意的对象。你最近一次深深凝视挚爱的双眼,并问对方:「亲爱的,你是谁?」那是在什么时候?。。。
正念的第四项奇迹是减轻他人的苦。「我知道你正在受苦,这就是我为了你而出现在此的原因。」这样的心意,你可用言语或光凭注视她的方式来传达。。。
正念的第五项奇迹是深入观察。。。
正念的第六项奇迹是了解。。。
正念的第七项奇迹转化。。。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Sunday, August 2, 2009

正思惟

当我们心中的正见稳固时,就会拥有正思惟,思惟需要以正见为基础,若能训练自己正思惟,正见也将会增长。思惟是我们内心的言语,正思惟让言词清晰而有益。思惟往往会导致行动,因此我们需要正思惟引导我们走上正业之道。

。。。正思惟是符合正见的思惟,那是一张地图,能帮我们找到自己的道路。然而一旦到达目的地,就该放下地图,全然进入真实之境。。。

我思,故我不在

“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的意思是,我们可以藉由具有思考作用的这项事实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他的结论是:我们思考,因此我们确实存在。但是,我的结论正好相反:「我思,故我不在。」身、心只要一分离,我们就会迷失,就无法真正说自己存在于当下。”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Saturday, August 1, 2009

正见



正见是坚信人能转化自身之苦

“每个人的意识深处,都有善及不善根(或善、不善的种子)。。。倘若生活环境中忠诚的种子得到灌溉,你就会成为忠诚的人,但假如背叛的种子得到灌溉,你可能连自己所爱的人都会背叛。。。
。。。正见就是要辨认哪些种子是善,并鼓励自己去灌溉它们。。。”


摆脱错误的「想」,如实照见事物

我们的「见」都是以「想」为基础。。。「想」通常都有「相」,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佛陀劝我们别受「想」所愚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我们大部分的「想」都是错误的,而我们所受的苦多半来自于此。在能洞悉事物之前,错误的「想」会让我们的正见无法生起。。。

「想」总是意味著去感知某些事物。我们相信自己感知的对象是在感知的主题之外,但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当我们感知月亮时,月亮就是自己;当我们对朋友微笑时,朋友也是自己,因为此时朋友是我们感知的对象。。。

。。。「想」意味著感知某个对象,也代表能感知者与所感知对象的存在。。。

。。。我们的「想」带著一切主观性的错误,然后根据它而对所感知的对象加以赞赏、责备、谴责或报怨。然而,我们的「想」,是由贪、嗔、痴、邪见与偏见等烦恼所构成,而「想」也决定了我们是快乐或痛苦。。。

。。。我们与周遭那些人的快乐,取决于我们正见的深度。。。正见并非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它甚至不是一种道路,而是我们透视生命实相的一种洞见,那是种活生生的洞见,让我们充满智慧、平静与爱。


陷于实相的概念,就失去实相

“从前有位禅僧看见一只美丽的大雁飞过,他想和同行的师兄分享那份喜悦,但师兄正好弯腰取出僧鞋中的一块小石头,等他抬头时,大雁早已飞过。他问:「你要我看什么?」此时那师弟只能默然不语。”




修行,就是超越概念,以达到事物的本性。。。只要有概念,就无实相、真理。「无念」意指无错误之念,这并不表示没有正念。因为有正念,我们对事情的对错才能当下了了分明。




正见和邪见之分是相对性的说法,如果更深入观察,我们就会明了「一切见解都是邪见」。未曾有一种见解就是真理本身,任何见解都基于某个立足点。。。佛教并不是一堆见解的总合,而是一种帮助我们去除邪见的修行。我们的见解永远都可以修正改善,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看,扬弃一切见解即是正见。


。。。正语以正见为基础,同时也增长正见;正念和正定巩固及加深正见;正业也必须立基于正见,而正命则净化正见。正见即是修道上其他要素的因,也是它们的果。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Friday, July 31, 2009

Monday, July 20, 2009

八正道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当佛陀八十岁即将入灭时,有位年轻人须跋陀来求见,佛陀的侍者阿难认为,此时让年迈的导师见任何人都会太耗费体力,但佛陀无意间听到须跋陀的请求,于是对阿难说:「阿难!请他进来吧。」即使在临终时,佛陀依然愿意接见求法者。
须跋陀问道:「世尊!摩揭陀与侨萨罗的其他宗教师是否圆满证悟了呢?」佛陀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浪费宝贵时间。记得,当你有机会向老师请教佛法时,要提足以转变自己生命的问题。当时佛陀回答:
须跋陀!那些宗教师是否圆满觉悟并不重要,问题是你自己想不想解脱。若想,就得修行八圣道。修行八圣道之处,必有喜悦、平静与洞见。
佛陀初转法轮时便提出八圣道,并在其后四十五年间持续教授八圣道,而在对须跋陀开示的最后说法中,他再次宣说八圣道。。。”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正的标准到底在那里?。。。”
“佛法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那就是自性。真正「正智慧」现前的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明心见性,完全用真心。真心就是正,妄心就是邪。”
“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都没有见性,还是用妄心,但是他们的妄心是以正为标准,所以佛说四圣法界是「正觉」。何以他们能够得到正?显而易见,他们能够随顺圣教,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以经教标准,虽然没有见性,他们的知见也正,随顺佛陀的教诲。”
“佛陀的经纶,完全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绝对没有说「我要这样想法,我要这样说法」,决定没有。佛不但四相没有,四见也没有了,所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怎么流露出来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是从感应里面流露出来的。如果众生没有感,佛的境界是清净寂灭,《仁王经》上讲「住寂灭忍」,他住的是这个境界,确实是一念不生。这个「一念不生」不是一时的,是永恒的一念不生,有感始应。。。”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六不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的。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
《般若经讲记》印顺导师著

究竟涅盘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无智亦无得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无智」显现菩萨对般若最高的体验。对大乘的菩萨们而言,他们自在解脱,即无四谛,当然也无需要无漏智,这就是无智的概念。
「无得」是佛菩萨的领悟境界。就像一个有成就的人,不会自以为很有成就。一个有钱人,认为钱财属于众人,愿意分享给众人,才是真正有钱的人。证得佛果的人,觉得获得果味只不过是个过程与经验,根本不会在乎它与执著它。简单地说,真正达到自在解脱的时候,就会发现智与得也可以抛开,这就是「无智亦无得」所要表示的意思。”
《图解心经》张宏实著

六波罗蜜多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四圣谛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苦」、「集」是讲世间因果,「灭」、「道」是讲出世间因果。
《佛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十二因缘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虽然无明经常列于十二缘起之首,但这并不意味著无明是第一因,缘起的相续也可能从老、死开始。。。
。。。佛陀从不希望我们以直线的方式来理解缘起,亦即认为有一条线从无明到老死,或缘起不多不少只能有十二支。其实,不仅无明引生行,行也引生无明。缘起之链中的每一支同时是其余诸支的「因」与「果」,十二支彼此相互依存。”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