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1, 2009

Monday, July 20, 2009

八正道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当佛陀八十岁即将入灭时,有位年轻人须跋陀来求见,佛陀的侍者阿难认为,此时让年迈的导师见任何人都会太耗费体力,但佛陀无意间听到须跋陀的请求,于是对阿难说:「阿难!请他进来吧。」即使在临终时,佛陀依然愿意接见求法者。
须跋陀问道:「世尊!摩揭陀与侨萨罗的其他宗教师是否圆满证悟了呢?」佛陀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浪费宝贵时间。记得,当你有机会向老师请教佛法时,要提足以转变自己生命的问题。当时佛陀回答:
须跋陀!那些宗教师是否圆满觉悟并不重要,问题是你自己想不想解脱。若想,就得修行八圣道。修行八圣道之处,必有喜悦、平静与洞见。
佛陀初转法轮时便提出八圣道,并在其后四十五年间持续教授八圣道,而在对须跋陀开示的最后说法中,他再次宣说八圣道。。。”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
“正的标准到底在那里?。。。”
“佛法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那就是自性。真正「正智慧」现前的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明心见性,完全用真心。真心就是正,妄心就是邪。”
“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都没有见性,还是用妄心,但是他们的妄心是以正为标准,所以佛说四圣法界是「正觉」。何以他们能够得到正?显而易见,他们能够随顺圣教,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以经教标准,虽然没有见性,他们的知见也正,随顺佛陀的教诲。”
“佛陀的经纶,完全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绝对没有说「我要这样想法,我要这样说法」,决定没有。佛不但四相没有,四见也没有了,所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怎么流露出来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是从感应里面流露出来的。如果众生没有感,佛的境界是清净寂灭,《仁王经》上讲「住寂灭忍」,他住的是这个境界,确实是一念不生。这个「一念不生」不是一时的,是永恒的一念不生,有感始应。。。”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六不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的。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
《般若经讲记》印顺导师著

究竟涅盘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无智亦无得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无智」显现菩萨对般若最高的体验。对大乘的菩萨们而言,他们自在解脱,即无四谛,当然也无需要无漏智,这就是无智的概念。
「无得」是佛菩萨的领悟境界。就像一个有成就的人,不会自以为很有成就。一个有钱人,认为钱财属于众人,愿意分享给众人,才是真正有钱的人。证得佛果的人,觉得获得果味只不过是个过程与经验,根本不会在乎它与执著它。简单地说,真正达到自在解脱的时候,就会发现智与得也可以抛开,这就是「无智亦无得」所要表示的意思。”
《图解心经》张宏实著

六波罗蜜多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四圣谛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苦」、「集」是讲世间因果,「灭」、「道」是讲出世间因果。
《佛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十二因缘

资料来源:《图解心经》张宏实著,2006年,橡实文化出版
“。。。虽然无明经常列于十二缘起之首,但这并不意味著无明是第一因,缘起的相续也可能从老、死开始。。。
。。。佛陀从不希望我们以直线的方式来理解缘起,亦即认为有一条线从无明到老死,或缘起不多不少只能有十二支。其实,不仅无明引生行,行也引生无明。缘起之链中的每一支同时是其余诸支的「因」与「果」,十二支彼此相互依存。”
《佛陀之心》一行禅师著、方怡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