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2, 2010

在佛学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

佛教教育

净空法师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無盡無邊的事理。。。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印顺导师也说:「佛教是着重修学的,所以尅实的说,佛教是一种教育。」佛教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众生圆满的教育,佛所教的「戒」、「定」、「慧」──「三学」将修行的实践活动、修行方式及修行达到的目标三方面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说。」所以「一切良善的知识,德性,技能,都总摄于佛的教育范围内。」《印顺导师》近年来大部分的佛教寺院、团体都有开办佛学班。其幅度涵盖了幼儿班、小学、中学乃至于松鹤班,在实践佛陀的终生教育事业。

宗教教育扮演了辅助正规教育的角色。在当前充滿急功好利,享樂主義猖獗,價值觀扭曲等的社会,宗教教育有必要在对学生们弘扬宗教理念之下,积极的培养对生命的认识与热爱,提升理想及拓展宏观视野。有鉴于此,我们要在此探讨引用生命教育的教材来对佛教思想进行认真的发掘,赋予现代诠释,丰富当代的佛法教育的可能性。

佛性、人性及教学目标

成佛是学佛的终极目标。我们选择了佛为我们的最高典范,那么信解了具体的「究竟圆满佛德」,才能有意义的以佛为师而常随佛学。佛有三德、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十八事圆满等,太虚大师就把佛德总摄为「大悲大智大雄力」。而人之有成佛的可能,就是因为「人性中,也含摄得一分佛性;将这分佛性扩充、净化,即能与佛同等。」《印顺导师》。人性有与众生类同的众生性,也有与佛同的佛性。《起世经》等说人有「勇猛」、「忆念」、「梵行」三事胜于天上。「忆念」使人能思惟分别一切法,忆念过去,预期未来,认识现在;一切优良的智识文化,都是从此而发生出来。「梵行」使人们有惭愧心,才能建立合宜的人伦关系,使之从家庭而扩大到种族,扩大到国家,扩大到世界人类。能克制私欲,控制肉体的情欲,牺牲私我的利益,培养净心利他的道德;处在娑婆世界堪忍的人类是「勇猛」,最能耐苦。祗要所做的事情,自覺得有意義,即使任何艱苦的情況,也能忍受,毫不猶豫。人类雖然受生活的逼迫,但每能出於自發的,覺得自己應這樣做的,即奮力去做成,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人类在这三者上虽说是众生与诸天所不及,但毕竟不是尽善尽美,也不如佛菩萨的清静圆满,不过既然生得人生而有了这殊胜的特性,就应该好好将它利用,日求上进。印顺导师说:「人的特性,众生也多少有些,唯人能充分发挥出来,才叫做人。」

发挥此三种殊胜的人性也恰好与一般教学目标所应涵盖的三大领域相应。在教学前,教师会先设定认知性、情意性及技能性目标。认知性目标以知识为基础,逐步学习知识的内容和应用。情意性目标,目的在使学生有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人格基础。技能性目标训练学生熟能生巧、习得技能,进而具有创造性能力。这三项目标也是在实践培养及发挥人的三项殊胜的特性。这也是在学习太虚大师所总摄的「大悲大智大雄力」佛德。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其实也可说是在「思考」「成佛之道」。这三者的关系就如图一及图二所示。

图一:由人的殊胜性至大智大悲及大雄力的教育过程



图二:教学目标、殊胜的人性及学佛的终极目标

生命教育

目前重實用、輕理想的教育體系弱点是造成了社會價值的扭曲、急功好利的速食主義,使學校教育漸漸失去其關懷全人發展的本質與功能。作为最圆满的完人教育的佛教,如能引进生命教育到佛学班,不但不会乖离佛学的本质,也还能丰富佛学班的教学内容,使佛法获得契机契理的呈现机会。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的內涵過去不是未存在在教育體系裡,而是長久下來,因种种的因素逐漸的失去了受注重的机会。生命教育除了教會學生如何活下去的方法,也為學生勾勒有意義的生活價值與品質及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其核心是珍惜光阴、珍惜资源、珍惜生命;而内容也需涵蓋(一)人與自己,(二)人與他人,(三)人與自然。他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们认知、判断与实践,欣赏和尊重,自己、他人及万物。在佛教教育的意义上,这也意味着渐渐的与佛的「大智、大悲、大勇」靠拢。(图三)


(图三)学佛与生命教育目标

生命教育的示范案例

在吉隆坡大智图书馆的青少年佛学班里,笔者对一群44位14岁的中二学生引用了生命教育的教材作了为期三个月的指导。课程内容包括了纪录短片如:「孤草-走近内地留守儿童」、「钢琴盲童-刘浩的音乐世界」、「无声世界的舞者-杨川」、「正负二度C」及一些关于天文知识的短片。此外也选择和佛学教学目标一致的小品文在班上讲述或让同学们探究式的学习。在观看短片后会先让学生以口述回答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澄清短片里的价值观。每一堂都有设定启发如何将所学的价值观应用在日常生活里的习题。在下课前如有剩余的时间,会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报告,内容自由发挥,以多了解同学们学习的进度。在这一系列的课程里,首先介绍了以系统概念来看待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件,从而让同学们了解佛法所说的因果关系、因缘观,以明瞭人与人之间乃至以人与万物之间都是互相依靠的,依正不二。所以应该互相尊重、彼此扶持。其他的励志纪录片或小品文也在说明佛法的价值观如:惜福、慈悲、忍辱、精进等。

在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先参与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共有40道题,内容都是与学生本身的日常行为及思惟方式有关。在学期结束的一天,同学们以相同的问卷进行第二次的回答。图四及图五是这项问卷调查的结果。图四是根据生命教育的内容来分类问卷的问题以进行分析。图五的结果是以学生技能分类问卷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们虽然在生命教育的三个领域基本上略有进步,可是在面对自己与人的问题显得相对的弱;而进步最快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根据技能的分类,学生们相对的比较「不喜欢阅读」,「爱护公物、动物与花草」成了相对进步最强的一项。测试结果除了提供如以上教育效果的初步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往后如何对这群孩子们进一步培训的线索,如对自己的认识、信心及责任感的开导等。除了对整体的学生有所了解,个别的结果分析,也有助与对每一个同学学习状况的了解。
图四
图五
结论

遗憾的是在这课程进行时,少部分的同学依然面对纪律的问题,必须进行处理。此外这种测试的准确性也有赖于学生们是否老实回答。这样的短处能在老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及陈述其利与弊上起了关键上的作用,整体来说笔者认为这项结果和自己对这群孩子的观察是吻合的。

「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学佛本来就是应该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育。在我们的周遭就有无数正反两面的与佛法契合的生命教育教材。如能在佛学班引进这些实例,将让同学们觉得更为亲切,也能更有效的在佛学班提升对生命的赞叹。谢华才

Sunday, July 18, 2010